“同志,这设备真能当场测出咱村井水合不合格?”“检察官,俺们村边那片林地被乱堆东西,能帮着看看不?”在沽源县的田间地头、社区广场,一辆印着“燕赵山海·公益检察”字样的直通车前,总能围满前来咨询的群众。这辆被当地百姓称为“车轮上的检察院”的直通车,正以科技赋能、阳光司法、精准普法的创新实践,让公益保护更精准、司法服务更亲民。
科技赋能
打造公益诉讼 “移动办案中枢”
“刺鼻气味来源已锁定,检测数据实时回传!”在沽源县检察院办理一起刺激性气体污染空气公益诉讼案件时,“公益检察直通车”迅速抵达现场,车载空气检测系统与无人机协同作业,快速固定证据,为案件办理提供关键支撑。
直通车搭载便携式水质、空气、土壤、噪声、食品药品等快检设备,配备卫星遥感、无人机技术,可深入办案一线、偏远山区开展现场检测。数据显示,其现场取证时间缩短到4至6小时,勘验时间从1到2天压缩至3到4小时,效率大大提升,各项检测精度均达行业标准。
在技术协同方面,直通车实现 “检测-传输-研判”一体化:检测数据实时回传指挥中心,结合卫星遥感、无人机航拍,通过AI智能分析公益损害程度、锁定违法线索,与多单位实现可视化调度,推动“发现-取证-立案-整改”全流程高效协同。同时,区块链技术全程存证,融合无人机、传感器等多源数据实时固定证据。在核查一起固体废物占用林地线索时,卫星遥感技术迅速确定占用面积 4215.88 平方米,1分钟内锁定来源,为监督工作提供有力支撑。
听证下乡
构建阳光司法“移动议事厅”
“大家有啥意见尽管说,今天这场听证会,就是要把理摆在明处。”在沽源县某村广场,“公益检察直通车”快速搭建起听证场景,一场关于生态修复的公益诉讼听证会正在进行。这是直通车作为移动式公开听证“阳光厅”的常态化实践。
直通车打破了传统听证的场地限制,可在社区、乡村快速搭建专业听证场景,支持线上线下同步进行,公众可直播观看、参与提问。听证过程全程留痕,音视频自动录制存档,文字纪要自动生成并加密存储,确保可追溯。此外,直通车配备实时翻译功能,界面适配特殊人群需求,保障每一位公民的参与权,让听证在阳光下进行。
普法随行
化身法律宣传“播种机”
“大家看,这是土壤重金属超标对农作物的影响……”在乡镇集市上,直通车LED大屏正播放普法短片,检察官现场接受咨询,用通俗语言讲解公益诉讼知识。这是直通车作为法律宣传 “播种机” 的重要作用。
直通车通过 LED 大屏、广播等系统,以视听结合形式开展普法宣传,检察官与群众面对面答疑解惑,同步收集群众关注的热点需求。现场问卷调查数据直传检察指挥平台,为靶向办案提供依据。
沽源县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公益检察直通车”不止于“动”,更在于“通”,通科技、通民心、通效能,从被动受理到主动守护,创新推动公益诉讼与社会治理现代化。